石头与人类的结缘大概要追溯到远古时期。一种与生俱来的缘。经过工匠们奇妙双手的打造后,原本有棱有角,形态各异的它们,却可以巧妙地叠落在一起,严丝合缝,平整无比,甚至形成一幅画。
但是看每一块石头,它依然各自一体,保有棱角,绝无重样。这种精湛工艺和原始材质的共存,既形成了统一性,又保有了石头的个性。
抱鼓石,又称门鼓、石鼓、螺鼓石、隐身石,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属于门枕石的一种,因为它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此得名。放置于寺庙、住宅等建筑的门槛两旁,可以稳固门面。鼓面常刻有螺旋纹,故又称为螺鼓石。传说有坏人进入庙中,门鼓即会嘎嘎作响提醒庙中人。
抱鼓石是礼制建筑等级的符号象征,也是“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抱鼓石绝不脱离它主人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
在徽州同姓世事而居一地,按礼仪传统,辈分小的见到辈分大的要行礼;但,按官品位的高低,辈分大的官位低的,反而要给官位高的晚辈行礼。为了避免出现相互尴尬的局面,其中一位远远地见到另一位就躲到抱鼓石的后面。
穷苦人家想要找大财主办事,不知道主人到底在不在家,又不便进到屋子里面,就躲在抱鼓石的后面观望。故:抱鼓石,又称“隐身石”。
正如吴良镛所言它“已经不仅是一种样式,而是根植于生活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居住文化的体现。”
相传古代打仗胜利归来的将军,为显耀其赫赫战功,便把战鼓置于门前,后来逐渐衍变以抱鼓石代替。
抱鼓石有击鼓、升堂、听政之意,一般只有衙门或官宦之家才可置立;其次是佛教寺庙,在民间抱鼓石有驱邪避灾的法力之说。
人亦如沧海一粟,平凡而又珍贵。如自然界中的石一样。不论是在什么时代、什么位置,山脚或山顶、江河或小溪,石头们真真切切地热爱生命,坚韧硬气地生活,有着亘古不变的从容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