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杰称自己是石雕界的“异类”,这话是不错的。相比起界内其他元老,这位90后的年轻人更像一个开拓者。
作为一个正宗的福州人,他接触寿山石的时候还很小。“我记得外祖父是家里第一个从事石雕行业的,到目前为止已有40年以上了。”
而他和石雕真正结下不解之缘,则是从长辈处得来了一套传统手工艺刀具后开始。
最初他觉得做石雕就像练武功,先要熟悉兵器:每天都要用到刀具。他依稀记得第一次雕刻的是一条鱼。在重复的雕刻中,他才逐渐具备“视觉先知”这项技能。
就构成“刀具”和“石头”这两件事物的材质来讲,一金,一土。刀具属阳性,具有破坏力和创造力;石头属阴性,具有圆融性。且不论刀具和石头的质地好坏,只要两者之间有了交互,隐匿的生灵被搅动,新的洞见由此诞生。在王松杰的手下,刀具先向石头发起攻击,在作品成型之前,石头将满目疮痍,但却从固有形态当中被解放出来,在他的概念里重塑形态,一种震撼的艺术形式随之重生——石雕。
他现在主要做寿山石雕。关于寿山石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当年女娲补天时,经过寿山,被此间的景色所迷住,于是在山间起舞,五色石随之洒落在寿山各处,后世就形成了寿山石。
虽然充满奇幻色彩,但寿山石实际上形成于小规模的火山岩浆活动,所以它也属于火山岩的一种,因为这种小规模的火山岩浆活动导致并没有大规模的喷发,而是跟地下水和多种矿物质形成了混合,产生了一种叫做“热液”的物质,这种物质在剧烈的地壳活动中被岩石挤压,慢慢地渗透出岩石缝隙,凝固之后就成了寿山石。
也正是因为寿山石的生成过程,让寿山石料开采难度大,大多散落于岩缝之间,所以寿山石料珍贵无比,尤其是其中的“田黄石”更是珍惜难求,福州民间一向有“黄金易得田黄难求”的说法。
王松杰说:“如今由于寿山石的枯竭,寿山石雕不得不面临艺术的升级和改变,大家变得没法尽情地“浪费”而去创作一件作品,反而要以巧妙的变化工艺制胜。对于雕刻者来说,意味着更高的要求。”
一个造型设计时代会到来的,讲究工艺美的时代应该也会到来。
既然原料难求,他便“因石制宜”。
目前他觉得最满意的作品就是这件《林之歌》,这也是曾让他最头痛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的原料是一块稀有的寿山石——鸡母窝石。
他思考了很久,如何在这块珍贵材料上展开创意构思,这不仅将决定石头的命运和作品的审美高度,同时也折射出他身为创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境界和想像力。
他惯常善用石形石色,即兴创作作品,多动物异兽题材,根据石头本身的情况进行雕刻,找到它最适合的形象,巧施技艺,以求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他还给自己和朋友一起创立的工作室取名“天工一念”,希望有一天他们都可以达到天工巧匠之境界,且在目标达成之前,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能够在一念之间快速振作。
这是一个以80、90后为主结构的工艺性匠人团队,他们年轻,不怕跌倒也不惧争议,除了立志传承传统手工艺之外,也以共同创新现代艺术为主思想。
这个行业必须要有突破,千万不能大师刻什么,大家就刻什么,以前刻什么,如今还刻什么。不管是人物也好,动物也好,最切忌的就是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灵魂。
“我一直觉得我是石雕界的异类,和老一辈不同,我更注重在复刻古代经典文化的同时,取长补短,加入自己的思考,注重观赏性与实用性,用我所能达到的最高技艺,来呈现我最诚恳的态度。”
寿山石雕这门艺术入门简单,深造难。他认为学习雕刻一事,除了天分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并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包括平面类和立体类,“不实践就如纸上谈兵,至于学成,我只能说学海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