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关中的黄土埋皇上,陕北出的好石匠。
自古以来,绥德人民生活在这厚实的黄土之上,黄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头资源,修窑、盖房、割碾、锻模、圈强、盖门等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凿石活动,这里的砂岩石色泽青灰,纹理天然,柔润细腻,富有可塑性,是石雕的理想料石。
绥德石雕萌芽于石器时代,形成于秦、汉历经了唐宋明清的繁荣,在新中国鼎盛,作为一种独立技艺和产业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秦公子扶苏监军驻上郡时“太子府”“赏月台”遗址,出土的500多件东汉画像石,以及无法考证年代的汉族民间炕头石狮,崔家湾的石绵阳阵以及至今残留保存的唐宋明清时期的庙宇石雕,都是绥德石雕悠远历史佳证。
绥德石雕按照不同的功用,可分为七大类。
一是与人民生活最为贴近的石宅居,石器具等;二是享誉全国的东汉画像石;三是以石狮子为代表的“狮”文化系列;四是碑碣、亭塔;五是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的工艺品;六是石板画和雕栏画栋;七是气势宏伟,集石雕工艺大成的牌楼、龙柱等。
绥德石雕利用锤、錾、錾刀等工具,手工雕刻而成,无论是石宅居、石器具、还是任何一种石雕工艺和建筑物,都兼具生产和生活特性,绥德石雕手法多样、寓意深刻、有的古朴典雅、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细腻逼真,它融入了陕北人的生活观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民间地域性,是千百年来传承的民间艺术。
在榆林绥德县,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石狮文化。来过绥德的人都知道,绥德有座桥叫“千狮桥”。桥上总共坐落了100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据说这千狮桥上的狮子每一头石狮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故事。可谓是能工巧匠。
绥德炕头石狮
在陕北绥德、米脂流传这这样的古话:“财东房上有兽头,罗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狮搁炕头”。
在古代由于陕北历史战乱频发,人口成活率低,老百姓对这种人口生活的大幅变动,渐渐的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形成了浓厚的保护子嗣的传统文化生活。因此,炕头石狮“拴娃娃”这一保护子嗣的民间传统风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至今,在陕北仍能见到这一传统方法。石狮文化风俗的盛行,造就了陕北人的民俗风貌。在当地人的心中,石狮是一种吉祥的神兽,瑞兽,灵兽,能驱邪避灾、吉祥纳福。深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