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大自然凝结天地的灵气,孕育了光彩夺目的玉石。在我国,玉石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超越自然力的物品。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鉴赏家都十分青睐玉石,将玉石视为一种精神寄托。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居民的收入稳步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玉石的收藏中,玉石价值持续攀升。在这一过程中,玉器从最初的工具、饰品逐步发展成蕴含极高文化内涵的艺术品。这一方面表明玉器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令一方面也意味着玉器已经自“下里巴人”成长为“阳春白雪”。在精雕细琢下,玉石由山野之物变为极具美感的艺术品。在众多玉石中,翡翠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大众所青睐。翡翠的颜色极为丰富,在好石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玉雕大师的精心设计与耐心雕琢才能够充分展现玉石的美。玉石质量对翡翠的价值有直接影响,精湛的雕刻能够令玉石的价值翻倍,调水技术将影响翡翠的价值走向。
作品《观音》
一、翡翠的水
长期以来,人们均是从种、色、水、工来评价翡翠的好坏。无论是内在色彩还是外部表象,在视觉上均要求翡翠拥有良好的透光性,这就要用到调水技巧。翡翠的水指的是什么呢?怎么辨别翡翠有没有水呢?这涉及到翡翠的物理特性、光的折射原理及化学现象等。人们日常所讲的翡翠的水头,就是水,指的是光线于其内部收到晶体的一系列反射与折射而最终展现的综合性状态。作为多晶体的集合体,翡翠内部的颗粒大小不一样,晶体的结构与形状均不一样,能够令光通过的能力也会不一样。水头的好与不好指的是光线于翡翠内部可通过的距离长短。在深入了解该方面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何为透光性。透光性为物理特性之一,为翡翠内可透过光的程度。在光线投射的过程中,翡翠表面会反射一部分光,另一部分光穿过内部。透光好的非常被人们认定为水头足。在聚光电筒的作用下,人们依据光线渗入的深浅来论述翡翠的水头。可看到3mm深的物质时,为“一分水”;可看到6mm深的物质时,为“二分水”;可看到9mm深的物质时,为“三分水”。也就是说,透光越多,翡翠的透光性越好,越晶莹剔透。颜色分布不均匀与色调较暗的翡翠可以借助其良好的透光性而将颜色充分展现出来,进而拥有更高的品质。如果翡翠透光性太差,那么会被认定为水头差、种差,即便是其颜色很好,也是“种干”、“种嫩”,价值不高。
二、翡翠的水的调整办法
翡翠自身的物理变化、光学反应与化学变化等共同决定了翡翠的水。翡翠内的微量元素与矿物质非常多,这令翡翠的颜色极为丰富。基于翡翠颜色的形成原因,可以将其颜色划分为原生色与次生色两种。前者为翡翠初步结晶时形成的颜色,常见的有绿色、无色、白色与紫色;后者指的是翡翠结晶之后于表层结晶形成的的颜色,这种颜色带很薄,常见的有红色、黄色。从翡翠本身带有的矿物质元素来看,其晶体集合形式不能够被改变,即其化学性质不可以改变。人们可以借助物理方法,在不影响翡翠结构、品质的前提下,令翡翠有更好的透光性,这就需要用到调水技术。打磨抛光、雕刻、镶嵌都是最常见的调水办法。基于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笔者认为雕刻为调水的最主要办法,只有这样处理,作品才能够更具灵动性,具体可以采用做薄、剥离与棱角等技巧。
三、调水与调色之间的关系
在雕刻过程中,调水与调色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工序,两者相互配合,不可以分割。这如同绘制一幅山水画,调水与调墨都需要水。在这两个工序之前,人们需要深入分析材质的场口,因为不一样场口的材质年限形成时间会不一样,晶体结构上会有不一样的密集程度。这令材质的透光性不一样,最终呈现的色彩明亮程度也不一样。如果材质的底子很干净,可以同步进行调水和调色。调水做得好,翡翠的颜色能够完美展现。行家多认定颜色绿的部位,水头也相应好。水和色应当相辅相成。如此材质底子夹棉,那就要深思,是突出色还是突出水好。若调水无用,那么只能调色。也就是说,到底是调色还是调水,从根本上讲,需要从材质本身与雕刻主题来确定。
总而言之,雕刻是应玉石光彩更加耀眼的过程。在优质材料日益减少的情况下,雕刻师应借助丰富的经验,科学的运用调水技术而令玉石拥有更优越的光泽感,使得作品有更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牟若愚,李斌文,张业煦.玉石雕刻作业风险评估[J].艺术科技,2019,32(11):109+123.
[2]项迅.美玉翘楚 首届上海工艺美术行业玉石雕刻艺术作品展[J].上海工艺美术,2018(04):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