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寿山石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凭借寿山石雕《惠风和畅》刚刚摘得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的冯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读懂石头 雕琢内心
台海网2月4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历时两年评选的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全国共有8件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脱颖而出,福建省选送的寿山石雕《惠风和畅》喜摘山花金奖。
这件作品的创作者是福州寿山石界响当当的一对祖孙,爷爷冯久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孙子冯伟是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传承人。这一老一少,如何实现匠心传承?对传统文化载道之器的雕刻有何感悟?

巧色取胜,单手雕刻难度大
寿山石以巧色取胜。寿山石雕《惠风和畅》构图颇具创意,采用整块名贵、珍稀的寿山石荔枝冻石雕刻而成,巧用原材料上端淡黄色、红色和浅白色表皮等天然色彩的变化,创作出70只形态各异的仙鹤,立于用深褐色原石雕饰的古松柏之上,欲栖欲飞,呈祥瑞之象,栩栩如生,灵动传神。
“在创作过程中,我运用圆雕、镂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努力做到细节生动,不露刀斧之迹。70只仙鹤,每只都有丹顶,色彩的取舍很关键。”冯伟直言,这是非常难的,因为刻的数量一多,要讲究错落有致,就得花心思琢磨,反复修改。
“‘鹤寿千岁,以极其游。’鹤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意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图腾,这件仙鹤主题的作品体现了亲情、修身、感恩等多种心境。”冯伟说,作为手工艺从业者要不断反省自身,忘却名誉,更专注地投入到作品本身,才能从技艺中回归初心。
冯伟以鹤为创作主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古籍文学里,常常用成鹤对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征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回想学艺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深刻体会到亲情的力量。爷爷、父亲、母亲的创作和收藏,以及他们多年来形成对石头的认识和对艺术创作的感悟,都深深地影响我”。
这件作品,凝结的是祖孙二人多年的心血。冯伟回忆道:“这块寿山石荔枝冻石很大,特别难得,爷爷放手让我去创作,他在后面指导。因为是四面镂空的,所以只能是单手雕刻,难度很大。”
读懂石头,不一味强调技法
如何赋予寿山石以生命?相石是重要一环。
从小冯伟就跟在爷爷身边,学习看石头的肌理和纹路。
“相石要花很多时间,但真正动刀之后,方案还会有所调整。这是因为寿山石的偶然性特别强,外面的石头和里面的石头色彩不完全一样。所以,原石的造型、颜色像什么最好就雕刻成什么,将寿山石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冯伟举例说,有的原石很大,需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创作好,“我和爷爷、父亲一起曾用11年时间将一块3吨多的原石合力打磨成大型寿山石雕作品《国富延年》,其间雕了修,修了改,改了想,不断完善”。
更难得的是,冯伟的母亲把所有的石种都搜集齐了,这为他研究每一种石头的特性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此外,其父冯其瑞是福建省民间艺术家,对寿山石同样有着独到的理解。
寿山石是有灵性的,每一块都有故事。读懂石头,它会赋予你很多的东西。
“先有寿山石,后有寿山石技艺,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寿山石,这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很多石头本身很美,哪怕有残缺,也是一种残缺美。”冯伟说,整件作品做完抛光后,里面可能有杂质,还得继续修,想方设法把杂质处理掉,让其更完美。
不一味强调技法,不轻易动刀、盲目创作,否则寿山石就浪费掉了。这是冯伟摸索出的雕刻之道。
“现在一些从业者还没把石头了解清楚,就去雕刻,很不可取。”冯伟不无遗憾地说,石头就是一个表达内心的媒介,不能去讨巧,越简单越好,应该多想想为什么当初要拿起刀雕刻石头。
心手合一,创新自然水到渠成
要想成为出色的寿山石匠人,首先得有匠心。
最初入门时,爷爷不是直接教冯伟学雕刻。“那段时间,每天起床后,我就是磨刀,一干就是3个月。”冯伟说,当他把刻刀磨得锋利,心自然静了下来,渐渐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冯伟创作的《兰若藏珑》《寿山石案头摆件》分别入选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去年,他还作为福建寿山石雕的唯一代表参加中国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会。
冯伟创作的题材以并不讨喜的苦瓜为主,这倒让人吃惊不小。
“我之所以选苦瓜为创作主角,是因为它含有苦尽甘来之意。”说起这一选择,冯伟坦言当初压力不小,身边很多人都不看好,为此还和母亲闹不愉快。
认准了就用心坚持。抱着这一想法,冯伟亲手种植苦瓜,用心观察长势,再用刻刀呈现。经过不断摸索,他创作的“寿山石苦瓜系列”作品终于得到业界认可,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值得一提的是,他以苦瓜为主题的大型花果篮作品《硕果累累》摘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如今,冯伟成立了工作室,自己带弟子,还拿原石给他们学刻。但他发现,十个弟子当中真正坚持下来的还不到3个,有十年的学徒说不干就不干了,半途而废很是可惜,“做寿山石雕刻这一行,需要沉下心,真心喜爱,耐得住寂寞,不能行情好就做、行情不好就不做”。
“前辈身上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只有把基本功打扎实了,做到了心手合一,创新自然水到渠成。”冯伟说,雕刻艺人要多看书,加深对人和事的理解,不然很难跳出来。(记者 树红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