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雕网 - 石雕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寿山石雕大师刘传斌:以画入石,薄意至简,大美天成
P.biz | 商业搜索

寿山石雕大师刘传斌:以画入石,薄意至简,大美天成

信息来源:oooddd.com   时间: 2022-03-20  浏览次数:14

  寿山石,生于闽中,丽质天成,自清代始便为文人雅士所爱。一块看似粗简的顽石,一旦拥有一种与其华美云裳相匹配的奇思妙想,便可出落成融诗、书、画、意为一体的精品佳作。刘传斌正是这赋予顽石思想的佼佼者之一,他不仅胆大心细,更有雕石者看重的思想文化积淀,在他的刀下,气与势的营造、刀与石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完美联结与升华。

  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制作的《海峡艺术名家》,将于东南卫视3月19日18:00播出《刘传斌:薄意至简,大美天成》,介绍这位赋寿山石以生命的艺术家刘传斌,品味他与樟林寿山石雕的动人故事。

  01

  出生于“名门正派”

  樟林村,福州寿山石雕的发源地之一,一个了解寿山石雕的人都不陌生的地方。

  通常来说,寿山石雕艺术分成东门和西门两大流派。“东门派”发源于福州东门外的后屿村以及毗邻的樟林、寿岭、横屿各村,以清同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在寿山石行业内流传着“石出寿山、艺在鼓山”的说法,几乎每个喜爱福州寿山石的人,都有一段与鼓山镇樟林村的故事,樟林村特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也影响着自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刘传斌。

  刘传斌:“当时我的老宅离樟林石雕厂很近,我父亲我爷爷都是老师,我学习寿山石雕刻是不经意的,是从小的喜好。因为寿山石很精美,雕刻出来的东西其实表达的内容很多。小的时候对寿山石就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美的感觉。”

  自幼喜爱美术的刘传斌,虽然并未从小就学习寿山石雕,但那份对寿山石雕的爱一直深埋于心底。在寻找艺术的道路上,刘传斌发现寿山石之美以及它所表达的内容与他所学专业息息相关,于是,他最终选择从事寿山石雕这份工作。

  美术专业出身的刘传斌,自带良好的美术基础、绘画基础、雕塑基础,这样的艺术素养和美学品味让他走入行业的第一步就有了比较高的起点,他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光,并得到寿山石理论家方宗珪的指导。

  刘传斌:“我们开头学习的时候都是通过临摹名师的作品,但是名家的作品一直临摹,没有经过大师的点拨,可能还是在原地打转。当时遇到名师,跟着王老师学了很多的知识,很受用。自从拜了两个老师之后,我的技艺就上升了一个档次,当时就已经去参加很多的工艺美术比赛。”

  在两位恩师的指点下,刘传斌从此专心研习寿山石薄意雕刻。

  薄意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技在薄,艺在意,它比浮雕更有画意,又比绘画更富有“雕”的立体感。在打磨自己时,刘传斌有意地从古书、名画中汲取精华,从建筑、雕塑中寻找设计元素,从生活中捕捉灵感,把中国画的传统表现手法融入寿山石雕的技艺之中,慢慢地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薄意面貌,而这也让他开始斩获很多重要的奖项。

  02

  用刀笔画龙点睛

  宋代陆游曾作诗赞领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花若能解语会平添事端,好的石头却自带诗意,山水题材扣人心弦,这也是刘传斌创作的重点。

  “我原来住的是樟林村山清水秀,旁边就有小溪流水,这都是儿时美的记忆。”刘传斌说。

  为最大程度呈现自然之美,刘传斌极其注重寿山石原本纹理的天然美感。比如他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的得意之作《天瀑》。《天瀑》的原石温纯深润,有红、白、灰、紫多彩石色,随天然条纹肌理并列弯曲,如飞瀑流水,刘传斌因色取巧,略施薄意,在一块不大的石头上打造了“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天下奇观”的飞珠溅玉,还有山中盆地、天堑飞桥、峰上天地,更有红日照耀下,面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他长袍飘逸,与山水互为映衬,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这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给人美的感受。

  《天瀑》作品场面层次分明、线条流畅、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刘传斌对物象敏锐的感悟和巧夺天工的薄意,但刘传斌说:

  “这件(作品)其实就是天然的,就是大自然赋予的鬼斧神工。

  再看他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奖”金奖的作品《一呼群山应》,这块完整的田黄,被刘传斌施以巧工,整体有着人物、动物、山水融为一体的和谐美,松荫山峦下,两位老者席地围坐,眉开眼笑,正与一壮汉热聊;身边身后的孩童、狗儿各自撒欢,一旁花草摇曳生辉;而午后的阳光,透过松针叶在地面形成它特有的温暖,那一缕缕光与老人嘴上的烟袋形成完美结合,烟气融合在阳光里……

  朴实精准的画面充满一派怡然自乐的乡野情趣,见之便感到一股浓浓的宋人山水人物画气息扑面而来,极大地体现了刘传斌薄意的意境,以及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结合。

  赋予寿山石旺盛的生命力,寄寓其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刘传斌无疑掌握了寿山石雕刻的真谛。2009年,他的作品《花开心动》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十几年过去,谈及此事,刘传斌仍显得很激动:

  “作品被故宫收藏,其实我到现在还是感到很荣耀,因为一件作品,被我们最高的艺术博物馆收藏,那是真的感到很光荣。当时故宫博物院很重视,派了副院长(及)专家团队来甄选,通过三次甄选。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作品,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景仁板上,每个作者的名字都标在上面,以后永远是留名青史,感觉很光荣。

  一块好石头,看似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什么都可以雕,但要想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就必须开动脑筋探索独特的创意和设计,这是作品的灵魂,也是刘传斌一直坚信的创作理念。

  他说:“我们从业者就是通过和石头的交流。把美的“魂”,传播给我们(受众)。从每一块石头的构思审视,每天都在想怎么把石头表现得更好,把这种大美的东西传递给观众,呈现给收藏者。把中国的好故事通过石头讲得更好,向世人展示美的灵魂,美的文化。

  三十几年的坚持和进取,令刘传斌获奖无数,诸多作品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展馆中,他本人也多次被授予“福州市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福建省技术能手”“福建省劳动模范”等殊荣。与时俱进的他,如今更是寻找到了“寿山石的创作应该紧紧跟随时代步伐”这一创作方向。

  那么,刘传斌在这一方向上做出了哪些成果?他又是如何讲好寿山石的中国故事?让我们相约东南卫视3月19日18:00《海峡艺术名家》,一起品味刘传斌与樟林寿山石雕的动人故事。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石雕网证实,仅供您参考